现在大家也都感觉到,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,这40年来前30年应该说因为改革开放,摆脱了原来的那样一套国家的治理模式,我们都抱着很大的希望,确实中国摆脱了前苏联的模式,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而且是举世瞩目的。
这不仅仅表现在王艮、何心隐,更典型的是李贽。中国政治,尤其现代中国政治,产生的领导其实是磨掉了棱角的,只有极少数在低位上能够修饰自己政治状态、行政状态的,偶发性的可以成为能人,但大多数应该是平庸者。
贝淡宁最大的误解是,他把国家强大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单一目标,从而把中国社会的国家复兴当成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政治目标。所谓提问成功,包括三个问题: 第一,中国传统政治已经遭遇了根本性危机,激进主义通过革命来凸显,保守主义想通过价值重建凸显,自由主义想通过西方现代性发展的引进来凸显——总而言之,现代性转型不可规避。因此,新儒家不可能先拒斥西学,而成功建构一个解决中国问题的儒学。同样,以清末民初之变遭遇现代性问题,要回到儒学状态,意味着把转型问题忽略掉,那也是痴人说梦。第三,多派竞争之后让人明白,中国的问题不能由一家包揽。
在具体的知识门类上,新儒家需要分门别类,按照现代学术的分科去研究,而不是仅在经史子集的范围中专攻经学。因为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。其于天地万物也,不说其所以然而谨裁其盛。
在人性论方面《韩诗外传》没有引用《荀子·性恶篇》的文字,却继承孟子的性善说。山陵崩竭,川谷不流,五谷不植,草木不茂,则责之司空。其为教,古有礼然后有刑,是以刑省。卷五第二十七章:福生于无为,而患生于多欲。
6、王霸并用 《韩诗外传》卷第五章引《荀子·王霸篇》说:粹而王,驳而霸,无一焉而亡。礼义治国是王道政治的应有之义,王道政治就是以礼治为主体的治理模式。
因此,韩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复兴儒学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出路,卷五第十四章云: 儒者、儒也,儒之为言无也,不易之术也,千举万变,其道不穷,六经是也。令民相伍,有罪相伺,有刑相举,使构造怨仇,而民相残,伤和睦之心,贼仁恩,害上化,所和者寡,欲败者多,于仁道泯焉。三才之道为下面讨论治道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框架。(卷五第三十一章)王者如果能够把善生养人、善辩治人、善显设人、善粉饰人四个方面统合起来,天下的人就会归往之,就能成王。
司马主天,司空主土,司徒主人。所以,徐复观说:韩婴也和汉初其它思想家一样,以儒家思想为主。王是理想的政治模式,其特征是重道义。……故道得则泽流群生,而福归王公。
……‘睠焉顾之,潸焉出涕,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。不知所以则天,又焉得为君子乎?(卷六第十六章)《韩诗外传》认为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乃天生具有,显然这是继承了孟子性善说。
按荀子原文亡是失败的政治模式,其特征是重功利。聪明睿智者,守之以愚。
在韩婴这里看不出对王道和霸道的偏重,似乎认为两者各有利弊,那其思路自然就是王霸结合了。《韩诗外传》在儒家内部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思想,其思想直接承袭孔子,对荀子特别钟情,又尊信孟子,使孔子以后先秦儒家内部张力最大的两派观点得以统合。八家相保,出入更守,疾病相忧,患难相救,有无相货,饮食相招,嫁娶相谋,渔猎分得,仁恩施行,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。但它讲性善又强调圣王的引导教化作用。君臣不正,人道不和,国多盗贼,下怨其上,则责之司徒。从学术功用上看,《韩诗外传》属于今文经学,注重通经致用,以微言大义来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,探讨汉初国家治理之道。
四统者具,而天下往之。治国是否以道,那结果是天壤之别。
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,《韩诗外传》继承孔子述而不作的经学诠释传统,以经学为学术基础,以儒为主,归本于孔,统合孟荀,整合诸子,试图在适应时代需要构造一套新的儒家思想体系。康子曰:治民以孝,杀一人以僇不孝,不亦可乎?孔子曰:否。
显然,韩婴所探讨的道主要是君主为政之道,有道之君以道治理国家,就能够做到泽流群生,福归王公,下安而和,上尊而荣,下治上通,国家大治。《论语·子路》还说:不教民战,是谓弃之,不对老百姓进行教化,就发动战争,把他们送上战场,是在遗弃他们。
夫是之谓先王审之礼也。所以国家是否有道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。血气平和,志意广大,行义塞天地,仁知之极也。卷八第八章说惟凤为能通天祉,应地灵,律五音,览九德,凤鸟有通天地之灵性,能够给人间带来祥瑞,是理想治道的象征。
(卷一第六章)在天地人三才构架下韩婴强调人之为人就要明礼义,治理国家就要靠礼义。韩婴说: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,故德及天地,动无不当,夫君子恭而不难,敬而不巩,贫穷而不约,富贵而不骄,应变而不穷,审之礼也。
却在处世上,也受到道家的若干影响。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(《孟子•告子下》),而韩婴则认为仍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圣人的引导教化,内化于心,才能成为君子,这是对孟荀的统合。
往之谓之王,去之谓之亡。法家不行仁政,专务权谋法术,道家否定仁义礼乐,走向空虚自守,都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故形其仁义,谨其教道,使民目晰焉而见之,使民耳晰焉而闻之,使民心晰焉而知之,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。……故曰道存则国存,道亡则国亡。坚甲利兵不足以为武,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,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,由其道则行,不由其道则废。而二者以仁为本,结合起来讨论,分明是以儒为主,兼容法家的思路。
人众兵强者,守之以畏。明代王世贞谓此书大抵引《诗》以证事,而非引事以明《诗》 此说为后人广泛称引,影响很大,我也赞同。
善辩治人者,故人安之。如是百姓爱之如父母,畏之如神明,是以德泽洋乎海内。
摘要:《韩诗外传》继承孔子述而不作的经学诠释传统,以经学为基础,以儒为主,归本于孔,统合孟荀,整合诸子,试图在适应时代需要构造一套新的儒家思想体系。儒家认为孝悌为仁之本,处于汉初的韩婴也非常强调孝治。
本文由举目无亲网发布,不代表举目无亲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5q9i1.scrbblr.org/xaf/3800.html